中国学术 2008是何颜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贾植芳的一生充满苦难传奇,20世纪中华民族的几场浩劫他都赶上了。他自己说:“每当中国历史发生震动的时候,我总在监狱里。”和许多同时代的著名文化学者一样,贾植芳留给后人的遗产还有知识分子的铿锵风骨。他没有趋炎附势,没有因一次次磨难而迷失自我。

  2008年5月9日,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王元化,因肺癌抢救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王元化,号清园,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员、代书记,1983年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生前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著有论文集《向着真实》、《文学沉思录》、《文心雕龙创作论》、《清园夜读》、《读莎士比亚》等。

  王元化是中国著名思想家,早年深受鲁迅的影响,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文学生涯,信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则,对当代中国诸多重大思想问题,均有论著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008年5月20日,复旦大学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蔡尚思同志因病逝世,享年104岁。蔡尚思1905年出生于福建德化,历任华中、沪江、光华、东吴等大学及无锡国专等7所院校教授,沪江、复旦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委员、校长顾问等诸多职务。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书时,王国维曾称赞他的文章“具有思致笔力,亦能达其所欲言,甚为欣喜”。梁启超在写给他的信中说:“大稿略读,具见精思,更加覃究,当可成一家言,勉旃勉旃。”1930年,经蔡元培介绍入复旦大学从事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

  蔡尚思先生平生治学,以古典文学为基础,以史哲结合为专业,以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为重点,成就卓著,著作等身。他的系列著作《中国思想研究法》、《中国历史新研究法》、《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中国文化史要论》、《孔子思想体系》、《王船山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等,在学术界影响很大。  

  点评:一声长叹!老学者们离开了,但希望他们的精神能传承下去!我们能吗?

  关键词:经济学

  阐释:警惕“独尊经济学家”的思潮

  事件回放:

  2008年8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学者陈平原在其“人文学的魅力与困境”的演讲中认为,人文学者应该站出来,告诫社会应当警惕“独尊经济学家”的思潮。

  陈平原认为,在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社会科学专家,特别是经济学家,越来越自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即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现在,从中央政府到各个省市,每次重大决策,确实都会倾听专家们的意见。这些专家,10个里面,大概有8个是经济学家,再加上两个社会学家或政治学家,没有一个是人文学者。人文学者基本上淡出了国家决策的咨询圈子,不会有哪位领导愿意听一个哲学家或者文学家、史学家,谈论中国到底应该往哪儿走。

  最近,某著名的经济学家建议打开秦始皇陵。他说,秦始皇陵打开以后,每年可以

  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每个人收费500元,就是25亿人民币。这种纯粹以金钱来计算的思路,特别符合行政官员的胃口。所以,经济学家的话,最能够被行政官员接受。而文学家的话、史学家的话,不够明确,没有数字,故不被某些官员认可。

  在某大学经济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院长发表演讲:“同学们,今天我来学校,开的是一辆宝马,我车子后备箱里的现金,还可以再买一辆宝马。诸位毕业两年后,希望你们都开着宝马来见我。”话音刚落,大家拼命鼓掌。

  有的经济学家的社会形象并不好,而他们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却很大,这两者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人文学者应该站出来,抵制这种“独尊经济学家”的思想潮流。

  陈平原认为在一个正常社会,大学校园里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致力于树立精神的标杆,一贯坚持自我的理念;有的人则应更多地考虑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努力让社会正常运转。这两种人各有其价值,而且在社会中达成一种默契,这样,社会才能够正常运转。假如你想以某一学科的趣味,甚至某种经济模式来影响、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点评:如同世界上没有万能药,经济学同样不是万能的。“罢黜百家,独尊经济学”,虽然没到那个份儿上,但已现出了影子。

 

  关键词:四书

  阐释:“四书”成清华必修课

  事件回放:

  2008年9月,开学伊始,“四书”成为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实验班本科生必修课中的内容。开课教授彭林表示,这种尝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民族文化经典,背诵“四书”有可能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

  彭林认为,现在不少毕业的博士都没有读过“四书”,而解放前,有人能够背诵“十三经”,学文史哲的学生如果连“四书”都没有读过是很不好的。

  “四书”是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实验班本科生的必修课,每周有4个课时,讲课时间为一小时,学生课时合格后一般能获得4个学分。彭林说:“我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阅读,并能把四书全部背诵。经过这样较为系统的学习,同学们就会基本具备阅读古籍的能力。虽然以前我们都说朱熹的注解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是朱熹的注解流传了六百年,他吸收了前人的优点。因此,我将以朱熹的注解为主进行讲解,同时也会告诉学生汉唐人怎么理解。我们主要是了解经典本身,而不会像南怀瑾、于丹那样来讲。”

  对于讲课教师的做法,清华大学历史系一位在读研究生认为,让本科生来背诵“四书”有点晚了,全部背诵下来应该在中学完成,现在让学生全部背下来不太可能。当然,鼓励学生读经典,想法还是挺好的。而《大学人文读本》编者之一、某大学教授表示,自己不反对让学生读经,但是,是否要把“四书”全部背下来,要看学生是否有精力。在网络时代,知识的传播也要与时俱进。他还认为,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儒家经典在过去主要靠私塾、书院、科举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传播。1905年以后,科举制度取消了,经典的传播方式就变了,“如果高考、公务员考试要考‘四书五经’,那么能够背诵的人肯定很多”。  

  点评:“四书”真的能改变人吗?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学术不端

  阐释:150家期刊声明抵制学术不端

  事件回放:

  2008年11月,全国50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同发表《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声明),联合抵制一稿多投、抄袭剽窃、重复发表、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等行为。对此,《社会科学论坛》总编辑赵虹表示,“能起多大作用现在不好说。”

  声明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联合江汉论坛杂志等全国50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同发表的。这是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界首次发出这类呼声。声明称,凡属一稿多投、抄袭剽窃、重复发表、虚假注释、不实参考文献等任何一种情况者,均属学术不端行为。凡被发现有任何一种学术不端行为者,签署声明的刊物将相互通报行为不端者的有关情况,并在各自刊物上对其曝光,且10年之内拒发其任何文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表示,自己还没看到相关消息,“某些学术期刊就是学术腐败的源头,如果刊物自身就有问题,那么就像腐败分子高喊反腐败,很难指望它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赵虹表示,这个声明应该能起到一定作用,至少表现出一种姿态,能够营造一种声势。但是,能起多大作用现在不好说。像国外一些学术刊物也靠收版面费维持生存,但是其基本前提是稿件质量要得到保证。在中国,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逼着高校教师、博士每年要在一定规格的杂志发表多少篇论文,在刊物有限的情况下,一些人被体制所逼,千方百计和刊物拉关系。作为刊物来讲,如果国家给经费的话,就不会在乎这么一点钱。  

  点评:学术需正本清源。仅仅靠抵制,靠学术期刊的自律,还是远远不够的。

 

  关键词:傅雷

  阐释:“傅雷捐赠译著手稿展”开展

  事件回放:

  2008年12月12日,傅雷现存译著手稿29种计27册又1698页全部捐赠给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代表国家图书馆接受了捐赠,并向傅雷次子傅敏先生颁发了国家图书馆收藏荣誉证书。

  傅雷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和教育家。他是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典型代表,他用文学翻译著作服务民众,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傅雷以自己勤奋的一生,翻译了34部外国文艺名著,把法国的重要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梅里美、丹纳、罗曼·罗兰的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留给世人的500多万字的译著是一笔无法估价的精神财富,他对中国翻译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此次捐赠的手稿包括所有现存傅雷译著手稿,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姨》、《幻灭》、《艺术哲学》等,另外还有傅雷的遗作《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包含1961年傅雷为傅聪抄写的《希腊的雕塑》。

  这批珍贵的捐赠手稿入藏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以期得到妥善的保存,发挥更大的作用。傅敏先生曾非常自信地说:“把所有手稿捐献给国家图书馆应当是父亲自己的心愿。”傅雷生前就曾将挚友、音乐家谭小麟的手稿捐献北京图书馆保存。上世纪50年代,傅雷曾委托巴金先生捐赠了两部手稿给北京图书馆。这些手稿在北京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中安静地度过了反右运动和十年浩劫,完整、妥善地保存了下来。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近傅雷,2008年12月12日至18日,“傅雷捐赠译著手稿展”在国家图书馆善本珍品展室开展。很多作品都对比展出初稿、定稿,其中《都尔的本堂神甫》和《比哀兰德》是傅雷现存手稿中最完整的。观看傅雷手稿,也是一种视觉享受,傅雷先生用毛笔小楷誊正的定稿,件件都无愧为书法艺术珍品。  

  点评:像傅雷先生这样的翻译家,在今天真的只存在于记忆和文字中了!